商人文化与会馆建筑空间的有机联系以山陕甘会
1 商人会馆概述
1.1 会馆定义
会馆是我国明清时期都城中同乡或同行组成的社会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于清代发展壮大,尤以康雍乾嘉为盛。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乡情观念与商业元素相结合的产物,兼具地域性与行业性。
会馆主要用来聚集同乡商人维护自身利益,协调关系及联系同乡商人间乡谊,逢年过节聚会宴娱,联络感情。
1.2 产生背景
我国自古有为赶路的官员临时停顿休整而由官方设立的驿站。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商者不断增多,促进了专供普通行旅馆舍的开设,为旅客服务的建筑应运而生,是明清时期会馆建筑的前身。
会馆的产生与古代社会关系的转变相关,由于谋生及社会交往需求,古代社会从重视同族血缘关系发展到以家乡友谊相联系的同乡关系。随着商业的发展,会馆类建筑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究其产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4种。
1)宋朝之后高度提高的社会生产力及快速发展的商业,经商者越来越多,商人的需求奠定了明清商人会馆出现的基础。
2)社会对商人价值认知的改变。在士大夫群中,商人及商业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营造了明清商人会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商人在经商中多背井离乡奔波各地,身处异地的商人以乡情为纽带把大家联系到一起,强烈的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馆的建立。
4)商人为最大程度保护自身利益,选择聚集联合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能够抵抗同行之间的竞争及官僚阶级的压迫与剥削。
2 山陕甘会馆概述
2.1 会馆选址
1)地理因素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腹地,交通便利。清代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是河南省的商业中心,商贸往来频繁。徐府街一带自明朝开始便是开封的商业中心。
2)风水因素 开封在历史上水陆交通便利,徐府旧址又联系四方。在风水上堪称聚财宝地,这样有利的风水条件为商人所青睐。
2.2 会馆起源
清代时,精于商业的山陕人的商号遍布全国重要地区、码头。在乾隆年间,商人们为维护自身权益并获取更大利益,集结同乡斥巨资在开封徐府旧址建立了联络感情、增进乡谊、互惠互助、共谋福利的商业会馆,即“山陕会馆”。后来因有甘肃籍商人加入,更名为“山陕甘会馆”。原来庞大的山陕甘会馆建筑群现仅存的是一小部分关帝庙,但其建筑宏伟壮观,布局规整,建筑装饰细节之处彰显晋商雄厚的财力。
3 院落空间分析
3.1 会馆平面布局
山陕甘会馆采取我国古代建筑四合院布局原则,均衡对称,如图1所示。整体地势南低北高,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设立照壁、戏楼、牌楼、正殿等主要建筑,左右两侧有翼门垂花门、钟楼、鼓楼、东西厢房、东西跨院等附属建筑。内部以廊等形式将建筑联系起来,在纵深方向发展为长方形庭院,主院以戏楼为界分为两进。戏楼两侧垂花门为两进院通道。东西跨院位于正殿两侧,也有垂花门与主院相连通。会馆平面布局严谨整齐,各庭院空间相互渗透。
图1 山陕甘会馆总平面
3.2 功能类型
1)祭拜性 山陕甘会馆现存遗址仅剩关公祠部分。商人会馆本是普通的行会,是自发的民间组织,在封建社会按照封建礼制规定,会馆只可采用民居形式。但山陕甘会馆组织者不甘受此约束,适当利用朝野上下崇拜关羽的风气,以供奉关帝为由,顺理成章地提高会馆的建筑规格,甚至采用封建帝王才可使用的庑殿屋顶和龙凤形象,以此提升会馆地位和影响,彰显主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2)娱乐性 会馆设置戏楼,二进院落面积宽敞,容纳量很大。戏楼的设置提供了娱乐空间,可满足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娱乐需要。
3)商业性 会馆选址在徐府街上,此处为商业中心,贸易繁荣。会馆建于此使会馆和市场结合更紧密,创建戏楼空间增加娱乐性以吸引更多百姓来会馆看戏祭拜之余去消费。可以说会馆的娱乐性是为商业服务,为商人的“谋利益”提供了便利。
3.3 空间组织手法
3.3.1 轴线分割
会馆存在一主二副的纵轴线及3条横向轴线。主轴线联系整个会馆,副轴线布置东西跨院。3条横轴:影壁翼门、戏楼垂花门和三间六柱牌坊将会馆自然地分为入口、公共活动区及祭拜区3个空间。
3.3.2 重复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