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驱动下前店后宅式建筑形制分析以河口
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从类型上一般分为宫殿、民居、坛庙、宗教建筑、园林建筑等。在重农抑商、强调礼制的传统社会背景下,商业建筑通常不太受重视,然而,当前的建筑史研究中对传统商业建筑的关注与研究存有较大的空间。在封建社会时期,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城市格局由“里坊制”演变为“街坊制”,商业建筑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由于古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商业活动较为单一,商业空间往往和起居空间甚至生产空间布置在一起,形成集店铺、住宅、作坊等多功能空间于一体的建筑,称为“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式建筑。作为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建筑类型,一般存在于曾经贸易发达的古城、古镇或沿河设墟市的商业街上,而商业街往往用地紧张,因此,每户沿街面宽度有限,平面只能与街道垂直,向纵深方向发展[1]。前店后宅式建筑沿街部分为店铺,店铺后布置居住生活空间。前店后坊式建筑则是前为店铺,后为生产作坊。由于使用功能的私密程度不同,居住空间较为私密,而商业贸易是一种世俗活动,要在外向的空间中发生,即沿街的店铺,敞开的门窗,或者是将门板全部打开的插板式的建筑[2]。
古时江西经济发达,赣商(也称“江右商帮”)是中国历史上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鼎足而立。江右商帮在制瓷业、矿业、纺织业、药材业、木材业、造纸业、制茶业等行业都有一席之位,形成了以制瓷业为主的景德镇,以药材业为主的樟树镇,以木材业为主的吴城镇,以造纸业、制茶业为主的河口镇。
一、河口古镇概况
河口古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隶属上饶市铅山县,地处武夷山脉北麓,铅山河与信江的交汇处,便利的水运优势使其成为各类货物商品的集散地(见图1)。船只通过信江顺流而下进入鄱阳湖,再出长江,逆流而上进入湖北汉口并转往北方,成就了河口镇“万里茶道第一镇”的地位[3]。信江作为江西的五大河流之一,在古时不仅是商贸运输的黄金水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图1 河口古镇区位图
作为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河口古镇,是连四纸和河红茶的主要生产地,也是众多商品的集散地。古镇始建于唐,兴起于明清,在清朝康乾时期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闽、浙、赣、皖、湘、鄂、苏、粤等地的百货集散地,周边各地货物集散于此,形成了商贾云集的“通衢”之地,有“八省码头”之称。在清朝嘉庆、道光时期,河口镇以河兴商,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镇区逐渐扩大,以商兴街,在商业贸易发展的推动下,发展形成“九弄十三街”的繁盛格局,其街巷肌理保存至今,历史风貌保存基本完好。其中,古镇上的主街为长达3 km的商业街,目前两侧商业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商业街中建筑布局大多前临街、后临河。由沿街对外开放的店铺和内部相对私密的住宅组成前店后宅式的商业建筑,为研究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商业街两侧前店后宅式的建筑鳞次栉比,数量众多,约450栋,包括药铺、茶行、纸号、油行、银楼、钱庄、布号等,典型的有金利合药店、吉生祥药店、和记茶庄、兴隆口杂货纸店、和记油行、老同升银楼、朱裕立钱庄、瑞丰祥棉布号等。其中,金利合药店位于河口镇二堡街378号,是古镇中最具代表性的前店后宅式商业建筑(见图2)。
图2 金利合药店区位图
二、金利合药店建筑形制分析
金利合药店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江西丰城人何柱成与卢清照合伙经营,店名为“金利合”[4]。药店前临商业街,后可抵达信江河岸,交通可达性好,药材货物不管是水路运输还是陆路运输都极为便利。建筑保存状况良好,气势恢宏,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13年被评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平面布局与功能
(1)平面布局
金利合药店坐北朝南,整体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前宽后窄。建筑前端面阔6.68 m,后端面阔5.48 m,建筑总体进深53.53 m,占地335 m2,呈现出“窄面阔、长进深”的特点。其总建筑面积为672 m2,建筑室内面积为647 m2,其中,商业面积177 m2,居住面积224 m2,储藏面积246 m2。整栋建筑前后向外开门,前门临街,在店铺正中开门。后门位于一侧,出门即到河畔。建筑内部设一堵墙,将空间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对外的商业和生产空间(店铺和作坊),统称为前店区;后一部分为居住生活区,称为后宅区。前店区以大空间为主,不设柱,靠墙体承重,后宅区一侧设置天井,以木构架划分成居住的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