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科院校商业文化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文化是指商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商品流通领域各行各业、各个过程、各类商品所创造、反映、传播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商业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宏观的、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加深商业的内涵和底蕴,增强商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开拓性,是先进商业理念的体现。高等商科院校培养的商科人才,应具备高素质的商业文化素养。因此,在商科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中应将商业文化课程置于重要的地位。在我国,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各商科院校逐步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实践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经历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成果较为显著,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商科人才。但长期以来商科课程体系依旧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商科普通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商业文化范畴课程较少,与专业课交叉结合不够,与实践环节统一交融不足。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商科课程体系,开发和研究商业文化课程设置,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探讨。
一、我国商科院校商业文化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在我国,商科是对学科中与商业有关科目的统称,包括经济学相关专业以及管理学大部分专业。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按照这一要求,近二十年来,国内商科院校在高校最重要职能——人才培养目标中越来越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比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认为合格的商科人才应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上海财经大学同样表示,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商科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最重要途径在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主要表现是增加商业文化课在学科基础课中的比例,加强商业文化素质教育,探索实践课程等。其中,商业文化课程教学是商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
我国商业文化学研究始于1989年,由原商业部部长胡平倡导创建,三十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只是受限于各种因素,专注此领域的专家人数不多,研究成果系统性稍显薄弱。与学科研究不足相对应,商科课程体系中商业文化课程开发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部分商科院校已开设商业文化课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为学生开设了“中国文明”“西方文明”等商业文化类课程,请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美术学院及其他高校教授为商科学生授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因材施教”的方针,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中西方商业文化传播与交流”等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企业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级商科人才;上海商学院加强课程设置革新,近几年已开设“中国商业制度发展史”“中西商业交流史”“西方商业文化”“中国广告简史”“中国商业民俗”等商业文化课程,并向着更专业化、系统化的商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向发展;天津商业大学重视学生商业人文精神、诚信品质的培养,不仅专门开设“商业文化”“中国商界诚信传统”等课程,还强调将商业文化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中,并在内容比重、教学形式上作出具体要求。
部分地方商科院校,结合本地商业发展历史和商业文化特色,将商业文化理论研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开设了一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课程,取得较好效果。比如,山西各类商科院校开设“晋商研究”“晋商精神与现代管理”“晋商文化旅游”“晋商经典案例精选”“晋商与会计史研究”“关公崇拜与晋商文化”“晋商团队精神与晋商人才培养模式”“晋商大院文化”等课程;广州商学院开设有“粤商精神与广东经济”“粤商经济伦理”等课程;温州大学要求学生课内学习“温州企业家创业案例采访与编写”,并在实践课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湘商文化大讲堂,将“湘商发展简介”纳入课程体系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商科院校在商业文化学研究和商业文化课程设置方面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功利化倾向明显。商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商轻文”,“重外在专业知识、轻内在精神素质”问题,学校和学生关注低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对包括商业文化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