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
    主页 > 期刊导读 >

商业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方面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要求高职教育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并将专业人才或者能工巧匠聘用为兼职教师。这两方面要求,都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的要求,还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商业文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商业性建设,即建设具体有商业文化的师资队伍。

邵传林等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推进商业文化建设。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政策性要求,也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传播商业文化的内涵,师资队伍建设更应注重商业文化的培养。而师资队伍的商业文化建设,需要从商业精神、商业道德和商业制度三个方面着手。

1 师资队伍的商业精神建设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商业精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精神又进一步的转化为资本主义精神。社会最初的只接受人类的信仰和爱,认为劳动价值是修炼和接受教育,并不接受以积累财富为目的的劳动,认为后者是有罪的、不道德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日益重要,并建立了新的经济价值观,社会开始承认理性和理解,承认个人的地位,认为财富上的成就是个人优秀品质的体现,而不是有罪的或不道德的。开始承认个人的作用,重新定位劳动和财富,这些正是新时代的商人哲学和商业精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

马克思说资本家是资本关系的人格化,同样认同了商人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市场经济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交换基础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个人的作用,认可个人的贡献。

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时,还需要重视教师个人的作用,肯定教师谋取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及个人功利主义的天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注重教师个人利益的取得与保护。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构建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价值观之前,首先会优先考虑个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需求是否满足。

李欣、孙翠香对首批39所骨干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注重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专任教师的培养,并为提升个人能力提供各种途径,如建立行企校协作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提升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学习机会等。这些措施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双师 ”素质教师所占比例、兼职教师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仍显薄弱外,还存在一个认知上的问题,高职院校会倾向于将这些专项资金投入及提供的各种培养途径看作是给教师个人提供的职业发展机会,而忽略了教师获得这些资源前所出卖自身劳动、努力和时间,忽视了认可教师所获得利益的合理性。

因此,高职院校的在师资队伍建设时,需要注重商业精神建设,尊重以获取工资为目的的教师的劳动,从个人本位出发,肯定谋取个人利益行为的合理性,将商业精神建设落实到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将教师的商业精神转化成教师的内在动力,建设高水平的新商科院校。

2 师资队伍的商业道德建设

商人的目的是盈利,这种目的在与生产者、消费者交易的反复中,便会形成利义处理的是非观念,并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

孔子将义与利对立,用义利区分君子小人,荀子主张先义后利等以儒家为代表的观点,都矛盾的看待义利,贵义贱利,认为取利需要在义的规范内。明代官员收入微薄,有些官员甚至为了维持家人生计,辞官下海经商。士商之间开始逐渐融合,士商之间的认知也随之转变,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逐步提高。这一历史发展说明,仅仅宣扬“义”的重要性,而忽视“利”这一基本需求,会导致某一职业人才的流失,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尊重教师个人利益的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