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
    主页 > 综合新闻 >

商业健康险下半场②:新旧定义切换一年,重疾

距离2021年2月1日,重疾险新旧定义正式切换已有近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里,重疾险市场并未因新定义的落地迎来高光时刻,反而受年初炒停售、消费过度透支影响,新单销售持续疲软。业内普遍预计,2021年重疾险新单保费负增长已没有太多悬念。

事实上, 2019年、2020年,受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的冲击,以及寿险代理人持续脱落等多重负面因素叠加影响,重疾险的吸引力就已有减弱征兆,新单保费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由此,业界也不禁疑惑,一度作为我国健康险市场主力军、占据六成保费规模的重疾险,真的就此不被看好了吗?

恰逢近期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商业健康险发展方向作出指导。借此契机,有必要探讨下,新环境下,重疾险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讲好自己的故事。

新旧定义切换一周年

重疾险增长乏力

自2021年2月1日,运行13年之久的重疾险旧定义退出历史舞台后,新定义重疾险登场已迎来一周年。不过,尽管重疾险市场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受年初旧定义重疾险过度饥饿营销、炒停行为影响,重疾险保费增速却不升反降。

据中再寿险产品精算部发布的《2020-2021年度健康险产品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 重疾新定义实施后,2021年重疾险2-3月的新单保费收入仅为2018年同期的40%,尽管后续4月份重疾险新单保费收入有所回升,但二、三季度保费收入增速依然不稳,个别月份有所起伏。

重疾险作为高价值型险种,其新业务价值率可高达储蓄型产品的两倍,是上市险企最重要的新业务价值来源之一。因此,透过上市险企寿险公司的财报数据也不难发现,2021年新定义重疾险新单销售乏力的痕迹。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9.6%。此外,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为352.37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428.44亿元,同比下降17.8%。

上述《报告》直言,年初重疾险销售模式是借助老定义产品停售而开展的,对于客户的开发相对粗放,保险销售人员向客户宣导老定义产品具备“绝对优势”后,就导致很多原本可以通过更精细化营销触达的客户,在这个阶段被浪费掉了,因此在新定义时代的重疾险也很难被在此挖掘和开拓。

当然,新定义重疾险销售疲软,只是整个重疾险市场增长失速的“冰山一角”。不容忽视的是,重疾险市场经历了2016-2018年的高速增长后,2019年起,重疾险新单保费已经从千亿规模平台掉落,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重疾险新单保费增速负增长,也恰好与寿险业开启高质量发展,寿险公司谋求个险渠道转型的时点重合。

一直以来,高价值率的重疾险都是保险代理人获取高佣金的最佳销售险种。然而伴随着大型寿险公司主动开展清虚、保险代理人数量锐减,而高素质代理人队伍又尚未形成规模的背景下,新定义重疾险的客户需求挖掘工作自然也就难以展开。

期间,再受到互联网渠道热捧的低保费、高保额的百万医疗险以及有政府背书、普惠力度更强的惠民保等短期医疗险“降维打击”,重疾险原有的疾病风险转嫁功能及杠杆优势也不再凸显。

开源证券非银金融团队就在相关研报中分析称,2021年一季度,受开门红准备及新旧重疾定义切换带动,上市险企NBV(新业务价值)表现优于预期,但随后受疫情压制保障型产品需求、代理人规模下滑以及普惠型产品冲击影响,NBV表现有所下滑。

保障缺口较大

错位竞争优势仍在

根据中再寿险数据,自1994年到2018年,中国累计销售重疾险保单达3.6亿件,其中目前仍生效的保单合计为2.2亿件。

不得不说,若将这一数量放至中国14亿人口中,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的重疾险,对于已有支付能力客户的开发已经较为充分。毕竟截止到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51万元,换算成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不足3000元(2927元)。

那么,在这样的新环境下,重疾险真的完全没有市场需求、不具备吸引力了吗?其实,从国民重疾保障缺口来看,重疾险发展远未到“明日黄花”的时刻。

华泰证券研究员李健就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重疾险新单平均保额仅有约17万元,但是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统计,重大疾病平均医疗费用在10万-80万元之间,当中存在较大的保障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