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取消大小周,道德之外的商业逻辑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经琦观,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快手“狼”不动了。
6月24日,快手正式宣布将取消大小周制度。
这一时间,距离其正式实施相关制度只过去不到半年。
距离这一切的起点“K3战役”,也不过才过去两年左右。
这两年快手很努力,努力得甚至感人。
但旁观者知道,企业自己也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快手,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
模仿竞争者,永远不会是超越对方的关键钥匙。
快手有自己的路。
“大小周”还是不要“大小周”,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
更挨不上什么“资本良心”、“工人阶级的胜利”、“迎合舆论”、“公关策略”等形而上的媒体臆测。
这是管理风格的重要转向。
经过两年多的沉淀,快手终于明白:
蝴蝶不应该跟蚂蚁比举重。
蝴蝶要跳舞。
01?文化驱动?
此前两年,为了IPO,也为了在最后的窗口期能够实现对抖音的反围剿,快手以人为的方式,将其企业文化硬生生掰向“狼性”、“奋斗”。
借助互联网史上最强洪峰挑战的“春晚红包”,快手以此为役,锻炼了兵团,也将“战斗基因”注入自身,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尽量保留。
高光出现在2020年春节晚会。
凭借春晚红包,快手的日活达到一个高峰,与抖音的差距大幅缩小,几乎不分伯仲。
那是快手几年来最接近抖音的时刻。
春晚后,快手的日活再一次迅速回落,仅稍高于春晚之前的日活。
随后的日子里,快手电商又成了重点。
作为互联网行业中的“卷王领域”,电商对运营颗粒度、GMV数据、服务质量的超高要求,使得狼性在快手扎下了根:1000亿的目标调高至2500亿,GMV在2020年拿下3812亿,今年又要拿下8000亿......
如火如荼下,全面“大小周”也只是顺势之举。
此次走上“回头路”,众人热议的核心在于:“快手想要什么?”以至于讨论始终围绕在“快手真棒”或“快手没那么棒,只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等道德评价上。
想要从企业生态和自身处境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试着将自己放入快手的“靴子”里。
那么,首要问题就变成了:“快手在不要什么?”
“取消大小周”的反面,是什么?
本质来看,“取消大小周”背后,是对个人能动性的释放,是对企业创造力的进一步挖掘。
而它的反面,则是对流程细节的精益求精,通过对秩序、工作量、标准化的追求,不断逼近理论中的最优解。
前者,是对增量市场的开放探寻。
后者,是对存量市场的持续挖掘。
从投资视角来看,二者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有适合与否。
为了助于理解,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倘若是拼多多宣布取消大小周,或者再进一步,是富士康宣布取消夜班/加班,而你正好重仓了相关公司的股票,你会如何处理手中的股票?
我会坚决卖了它。
再或者,是皮克斯宣布开始实行大小周,996,强制员工按时打卡,打领带,规范行程,定时喝水,集体做操,每天早上开早会,喊口号,你会如何处理相关股票?
当然还是卖了它。
至此,我们得到了本文的第一个认知逻辑: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利好或利空的理解,关键变量就在于,“企业自身的属性”。
对“运营能力”为第一驱动力的企业来说,取消大小周就是利空。
对“文化能力”为第一驱动力的企业来说,取消大小周就是利好。
快手是一家文化公司。
我说这话,有人就要笑了。
对此我需要解释的是,此处的“文化”,含义相对局限,更多取其原意,即社会意识形态、人性需求的真实反映,并不存在特殊的抬高褒义。
在此前的稿件中,我们多次提到,根据核心驱动力不同,成功的企业可以分为三大类:研发驱动,运营驱动,文化驱动。
分别对应着:
我的产品,你在其他地方买不到;
我的产品,比其他地方更便宜;
我的产品,最能让你感觉到爽。
因此,这里的文化驱动,也可以理解为“人性驱动”,“情感驱动”。
02?主线任务?
回到快手,自创立以来,快手凭借着“流量普惠”的价值观,以及独特的社区氛围,构建起了强大的竞争壁垒。也许你不是它的受众,但投资者必须注意到的一个事实便是:对特定人群而言,快手社区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