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业态组合、运营模式及招商策略
社区商业业态组合及运营模式
1、社区商业特征。
(1)地域性强,服务对象明确,商圈较小;
(2)以经销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3)交易频繁,交易额小,交易时间短,成交机率大;
(4)营运成本相对低廉、商业功能、业态的多样性较好。
2、社区商业业态组合。
3、社区商业运营模式。
社区商业招商策略
1、先行定位,再行招商。
社区商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它以住宅住户为依附载体,消费人群的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家的经营方向需要以便民、利民为主要内容。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医疗、洗衣、银行等都成为社区商业的首选商家。
当社区商业的规模较大时,商业业态的选择可以适当放开,不局限于上述内容。添加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商业元素,像乐器、舞蹈、绘画、棋类的培训、风情酒吧等等,它们不仅可以调节社区商业的单调形象,也能起到留住消费人群的作用。通过这种力量,能够带动其他商家接连获益。
有了明确的定位再进行后续的招商,能够避免工作中的盲目,从而思路清晰、效率提高。
2、集中优势,攻下主力。
有了对社区商业的定位还需确定该商业项目的主力商家,通过主力店的带动能力,促使其他商家跟风入驻。
由于项目招商刚刚开始,招商处于空白阶段,这时与主力商家的洽谈带有一定的难度。主力商家通常看重的是该处商业项目的市场潜在能力、开发商的知名度和招商团队的管理能力等等。如若能在上述方面让主力商家产生信服,后续谈判才有可能。同时,也正是由于该处项目入驻商家的空白,主力店在项目区位选择上有更大的余地,也才更易于双方的牵手。
一个项目主力店的引进情况,对项目招商和日后运营状态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主力店往往由富有管理经验的大商家掌控,它往往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强大的聚客能力,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项目的整体形象和所在物业的租金水平,对后续的招商运营均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主力店往往租期较长、租金收益较低、对竞争品牌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在所洽谈的合同文本上也带有一定的苛刻性。这就导致社区商业项目物业租售状态调整困难、投资回报率偏低、不利引进与主力店相竞争的其他商家、合同洽谈需要综合考虑慎之又慎等等。
所以,主力店的引进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综合考量、分析对比后才能决定如何引进主力店、引进那种类别的主力店和引进何种品牌的主力店。
3、同业差异,异业互补。
在对商家的选择上强调“同业差异,异业互补”的原则。也就是说,针对相同业态,我们寻求具体经营内容的差异化;在对不同商家的选择上,我们侧重考量商家与商家之间在业态设定、装修风格、运营理念等方面的互补,使社区商业项目能够做得内容丰富、有滋有味。
举例来说,同为餐饮业态的商家,有中餐、西餐的差异,中餐中又有地方菜系和一些特色小吃的区别。因为社区商业体量普遍较小,需要加入很多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商家业态,如若不是纯粹的“食街”,我们就不建议选择同一菜系的几家商户同时入驻,要确保商家经营内容的差异化。在这种情况下,租金考量已退居其次,主要是要让入驻的商家有存活的空间,使开发商能够有稳定的租金来源。在不同商家之间我们寻求商家与商家在社区商业项目中的互补,以此互相带动,形成合力。
4、放眼整体,宁缺毋滥。
在招商的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因短时内的招商情况不理想而自乱阵脚。面对不符合社区商业定位的商家,要有原则性,一票否决。不能单纯为了提升项目的招商率而草率签约,破坏项目的整体形象。同时,招商归根结底是在与人打交道,衡量好“人”的因素也是十分必要的。社区商业并不要求所有的商家都是大品牌、都要连锁经营,衡量小商户的营运能力、个人信誉、综合素质也大有裨益。否则,在后续的运营管理中,该商家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方式很有可能对临近商家带来不利影响,从而给其他商家和商业运营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