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
    主页 > 综合新闻 >

轻阅读︱全球顶尖画廊的商业跨界与合作

豪瑟沃斯画廊旗下的餐厅

作为艺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画廊的存在是市场运作的关键驱动力。如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兴盛,西方蓝筹画廊在扩张版图的同时积极拓展了不同领域的业务——在渐趋多元化的道路上,他们究竟走了多远?这些举措又是否预示着一级市场的未来?

近年来,面对接连动荡的国际局势和持续的经济下行,艺术市场再难重现昔日光辉。当中小型画廊在财政困境中苦苦挣扎,因不断减少的客流量和日益增加的艺博会成本而倒闭或被并购时,以高古轩(Gagosian)、大卫·卓纳(DavidZwirner)、豪瑟沃斯(Hauser&Wirth)和佩斯(PaceGallery)为首的西方蓝筹画廊(BlueChipGallery)却似乎毫发无伤——他们不仅接连加速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速度,还紧锣密鼓地建造着不同往日的新型空间。

纽约棚屋艺术中心

2019年4月5日,“棚屋”(TheShed)艺术中心于纽约哈德逊码头启动。由画廊、剧场和创意实验室等部分组成,兼具展览和表演等多种功能。这无疑向艺术世界释放了一个讯号:在体验式经济盛行的今天,综合性艺术中心即将成为时代主流。

五个月后,耗资超过一亿美元重建的佩斯画廊纽约空间正式向公众开放。一栋博物馆式的八层大楼拔地而起,在空间结构和业务内容上打造了一体式的新型画廊,赢得更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塑造了其文化身份。

佩斯画廊位于纽约的新空间

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画廊自19世纪在巴黎诞生之初,便受市场普遍法则的制约而被公众视作永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尽管不同于二级市场那般受资本和欲望控制,画廊仍因与生俱来的商业性质同艺术博物馆分庭抗礼。

佩斯画廊纽约空间的第七层展厅,可容纳150人的小型剧场。

而时至今日,画廊也开始突破其传统定义:逐步从展示和售卖艺术品的“白立方”空间,过渡至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开放性场所——正如佩斯画廊纽约新空间的第七层展厅一样,他们在此设置了一个可容纳150人的剧场式空间,服务于囊括音乐演出、电影放映和学术讲座等活动的“佩斯现场”(PaceLive)项目,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原玛丽·布恩画廊内部空间

行业巨头高古轩也从未停止与时俱进的步伐。不同于佩斯在自身架构上的纵向更新,高古轩更倾向于地理上的横向扩张。其不仅于2019年在瑞士巴塞尔开设了第18个空间,又在画商玛丽·布恩(MaryBoone)锒铛入狱后租下了她的画廊,并将其与佩斯之前的场地合二为一,扩建为高古轩在纽约的第五个空间。

高古轩位于瑞士巴塞尔的空间

身处此番浪潮中,2019年10月16日,大卫·卓纳画廊正式将业务拓展至巴黎,并于同年投入了5000万美元扩建其纽约空间。而豪瑟沃斯纽约则一举拿下了原属迪亚艺术中心(DiaCenter)的大楼,将其改造为与佩斯纽约并驾齐驱的又一博物馆式画廊。

即将于2020年5月2日面世的豪瑟沃斯纽约新空间

与此同时,自2018年起,从法国走出的贝浩登(Perrotin)和阿尔敏·莱希(AlmineRech)画廊也接连在上海开设了空间……由此可见,蓝筹画廊的世界性扩张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审时度势之举,更是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的挑战与突破。

贝浩登上海所在的外滩虎丘路27号大楼

在一众西方蓝筹画廊进行版图扩张的同时,其业务也渐趋走向立体和多元。以豪瑟沃斯为首,该画廊于2003年从苏黎世来到伦敦,继而开拓了当地的艺术市场。五年后,创始人伊万·沃斯(IwanWirth)和曼努埃拉·沃斯(ManuelaWirth)在英国西南部的萨默塞特郡买下了一座始建于1760年的废弃农场,将其改造为集展览和教育空间、自然园林、有机农场、酒吧式餐厅和民宿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并于2014年7月向公众开放——第一年就接待了超过13万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