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
    主页 > 综合新闻 >

潮汕文化|从“过番客”到商业巨子,那个时代他

点击

潮人善于经营,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

--饶宗颐《潮州志》

“过番”,就是去往海外的意思。旧时,广东人称往东南亚地区叫“下南洋”,出国则统称为“过番”。

他们沿着一条现在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要道,或贸易、或谋生、或移民,由近及远,由区域而世界。据统计,目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一波接一波的海外移民潮中,不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近代海外潮商群体,而且成长了一批近代海外潮商巨子。他们当中有新加坡种植业大王的佘有进、泰国转口贸易业和大米加工业巨头的陈黉利家族、泰国米业大王的高楚香家族、泰国典当业领班的郑子彬,还有近代后期的泰国粮油加工和航运业大王的蚁光炎、海外著名的潮商陈弼臣、谢慧如和谢易初等。

若要探究近代海外潮商的成功之道,大概离不开下文所列的“五字真言”,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那个时代他们就讲求“从业精神”了!

近代潮汕的海外移民,无论是破产浮食的农民,还是“契约劳工”和自由移民,碰到的困难之多,遇到的困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一是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

二是海上漂泊之苦,而身无分文,只有几件旧衣服、几个甜粿、几个冬瓜,缺资本,无“启动资金”,只能做苦力工;

修铁路的华工

三是受尽欺凌。不仅要受所在地居民欺侮排挤,而且面临殖民当局的歧视,甚至屠杀。在印尼、马来亚等地,殖民当局均视华人移民为二、三等“贱民”,大肆欺压,滥开杀戒。仅在1740年的红河事件中,被当局屠杀的华人移民就多达1万余人,其中潮人居多。

吃苦成为近代海外潮商的必修课。秉承潮汕人“铜钱出苦坑”的艰苦创业精神,他们“独能运用其过人的气力,负担普通人所不能胜任的劳役。种田也好,做工也好,做生意也好,只要是可以维生,便都能甘之如饴。而且,各有大志,即困顿至于不可名状,亦不肯自暴自弃,故鲜有毕生穷促而未尝有一日发迹者”。

1906年从潮阳漂洋过海到新加坡的连瀛洲,从当杂工做起,后来稍有积蓄,伙同友人经营杂货,代理船务,进而投资银行、酒店、地产、旅游,大小企业遍布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由他发起创办的新加坡华联银行,是当地四大银行之一,在世界500就大银行榜中有名。

连瀛洲

陈弼臣于1927年由潮阳赴泰国谋生,起初在“益成木行”打杂,每月换取“区区8铢的薪水”。但他埋头苦干,既做杂役又兼厨手,很快熟悉了木行生意,深得东家的赏识,从杂役提升为文员、会计,乃至经理。1932年,由于他治事有方,被委以为森兴隆有限公司全权经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公司生意兴隆,发展迅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他以工余时间向贻素辇佛寺僧人学习泰文。经过两三年的勤奋学习,终于能书写泰文和讲一口流利的泰语,为他日后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陈弼臣

此类近代海外潮商刻苦治业起家的事例举不胜举,充分说明了刻苦耐劳是近代海外潮商获得成功的第一法宝。

西欧殖民者在开发东南亚时,不敢冒险投资,华侨则冒险为之,又经营商业,开半岛之航路,招致华工开半岛未启之富源。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近代海外潮商在其创业过程中,敢冒勇闯,敢拼勇创,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奋斗史。

1823年从澄海月浦乡(今汕头月浦)到新加坡谋生的佘有进,初在华侨商船公司任司书兼理帐务,后受聘于一家商行当文书,有一点积蓄之后始自创公司,代理船务。1835年,他瞄准时机,投资种植,初试种茶叶、豆蔻和其他热带作物,因没经验而失利,但他没有气馁,大胆改种甘蜜、胡椒,终获厚利,并扩大种植面积,成为新加坡“种植业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