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伊犁草原,仍有哈萨克族称江苏人为“舅舅家
李商隐有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女人,一辈子有两个家,一个娘家,一个婆家。她们总希望这两个家都好,但现实是,有些时候,顾了娘家而顾不了婆家,或者,顾了婆家而顾不了娘家。汉代的和亲公主也一样,她们用蚕吐丝的方式把娘家和婆家连了起来,千里迢迢,把那条叫丝绸之路的路给温暖了、照亮了,而她们却春蚕与蜡炬一般成灰了。
随着张骞的脚步,一个个的商队开始蜂拥至西域,丝绸之路一点点地成长为财富之路。同时,伴随着东西方的互易与流转,这商业的气息里开始带上了文化的色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亲的公主刘细君,就这样作为一个商业与文化间的活生生的人,出现在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舞台上。她为乌孙国带去了汉朝的典章、礼仪、音乐艺人、百工匠人、生产技术、广陵风俗和汉代的葬制等等,她还在西域发明了琵琶,让草原上有了汉朝人建造的房子。
草原上的人都说公主漂亮
虽说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人与天山地区塞人似为同一种民族集团。乌孙人不能简单地直接与今天哪个民族挂上钩,但在今天的伊犁草原上,仍然有一些哈萨克族称江苏人为“舅舅家的人”,而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的江苏路上,矗立着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它面朝东方,遥望故乡。汉阙、亭阁、长廊、雕塑……这些汉代徐州园林风格建筑群落,记录着刘细君和乌孙和亲的千古佳话。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之战,在经历了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后,取得了标志性的胜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随后,为确保取得军事上的取得胜利,汉武帝在外交上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组织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匈奴决战,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到匈奴的后方和侧翼与同样受到匈奴威胁的临近邦国建立友好关系,以牵制匈奴的大规模军事集中和调动。乌孙国便是其中之一。
乌孙,公元前2世纪初叶,曾经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后放弃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游牧。据说,张骞第二次到西域时,给乌孙国送了很多的好东西,让乌孙国王“眼花缭乱”,张骞就向乌孙国王建议与汉朝联合,共同对付匈奴,但这个离开敦煌一带已经很久的民族,此时并十分了解汉朝有情况,虽说有这方面的“意思”,但还是有些害怕离他很近的匈奴。
张骞回国时,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约在公元前110年左右,乌孙再一次派遣使者来献良马,正式要求与汉朝和亲。
汉武帝这个曾经的和亲“反对派”,此时,一口答应下了这事,因为当时,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有相当一部分仍然被匈奴所控制;乌孙有户口12万,人口63万,军队18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且愿意与汉朝来往。但同时,这个强硬的汉朝皇帝也提出了这样几个字:先要彩礼,后送公主!于是,就有了乌孙以一千匹马作为聘礼“换娶”汉家公主的事。
刘细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脉,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公主,其高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刘非,父亲是江都王(扬州当时称江都)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君主,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时,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
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史书上说,刘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花容月貌,聪明伶俐,能诗善文,深受广陵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