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合肥 | 影像见证商业发展,经典广告记忆铭
编者按说起古代广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那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繁华景象。古都商贾云集,广告亦随之出现。有人对此做了统计,画中有纸马铺、酒楼、挂肆、肉店、旅馆、“饮子”摊、香铺、匹帛铺、医馆,等等;这些商铺高挂“王家纸马”、“十千脚店”、“孙羊店”、“久住王员外家”、“香饮子”、“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王家罗锦疋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等字样的诸多广告,其形式又有竖牌、横额、字幅、灯箱、酒旗、幌子等。
图 | 仇英 清明上河图 @保利拍卖
如上可见一千多年前大宋朝商贸经济的繁荣。这是一个引子,问题回到合肥,这座城市曾经的商业如何呢?具有代表性的广告又是怎样的呢?其中蕴藏哪些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呢?本篇将一一阐述。
古代商业广告
所谓广告,广而告之,这个“告”字便透露它的最初形式——口头叫卖。今天,当我们站在高楼林立之中,街头难见小商贩,耳边车辆鸣笛声。如果走进社区的农贸市场,乡下的村庄小镇,历经千百年后她依然存在。叫卖适合行走的商贩,要是喊累了,找个人多的地方,担子放地上,货物摆好,接着贩卖也不耽误。老板要是有艺术天分,再来点“撂地”乐器表演,又可以吸引一批看热闹的顾客了。
图 | 四湾菜市 摄影@淝南居士
以上多适用于“小贩”,对于门面营业的商铺而言,建筑本身就要进行充分利用了。如文首列举的那些,挂个灯笼招牌,竖起酒旗幌子,便是通过建筑外观的装饰,展示商铺的名称、商品、标价、品质等实用信息,从而达到广告目的。
图 | 罍街一角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 王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尽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便有纸的存在,但其印刷成为货币却足足晚了一千多年。宋代,纸币诞生的同时,“小广告”也开始面世,画个画儿,写几段字,印刷完了街头一发,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特熟悉!往后的几百年,又出现了对联、书刊、年画等形式。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广告,都是老祖宗们玩剩下的了。
图 | 李府巷里的“小广告” 摄影@淝南居士
合肥广告影像史
明清以前,合肥地区商业广告记载较少。明时,合肥金斗河两岸,“货肆林立,商贾喧阗”。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各种商业广告牌充斥市场”,其中以英国香烟、法国香水的广告牌特别大,国货人丹特别多。
图 | 金斗河 来源@资料图片
民国时期,商业广告更是以丰富的形式,融入近代城市文化之中。笔者在合肥老照片的搜寻过程中,不断发现它们的身影,在这里稍作整理,分享精彩内容。
1938年,合肥城西门上欢呼的中野部队,来源/《中国事变画报》。看到日军的欢呼,我们咬牙切齿,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图中另一个亮点则是城墙外壁上的几张广告招牌,左侧那张有“五洲固本”字样,笔者查询资料发现,该系设厂在上海的一款品牌香皂;中间的几张,自左向右分别是“同仁福记”、“仁和绸(庄)”、“庆昌绸(庄)”,大字的两侧又有“开设古楼西”、“西式洋房门”、“开设鼓楼大街 向东新式楼房”等地址信息及“精选”之类的描述;右侧两张字迹模糊,难以辨别。
1938年,庐州城东门,来源/《中国事变画报》。这里的“东门”指的是小东门(时雍门)。如图所示,当年的券门两侧上方各置有一件招牌。这两件亦属于西门照片中的两家,一个是“仁和绸庄”,地址“古楼新街生西 朝东新式(楼房)□□”;另一个是“□昌绸庄”(可能是“庆昌”),地址有“朝东门西”字样,其他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值得一提的是,图中左侧还有两座牌坊,近处的一座上书有“节孝”二字。
1930年代,合肥 东城门 威武门,来源/《解放合肥》。除了小东门,大东门上的广告牌也不含糊,这张图中便有“同丰绸庄”和“□裕绸庄”两件。选设在各大城门外壁上,正是看重人流量较大有利于传播效果的缘故,特别是大小东门,城内、码头以及东门地区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