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达州铜锣湾商业中心……这波好消息够惊艳
重磅!明天,达州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投资266亿元整体开发高新区李家嘴片区,打造达州铜锣湾商业中心、高端教育示范基地、现代康养体验园区、中坝岛运动欢乐谷等,仅铜锣湾商业中心建成后就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8亿元……7月20日上午,香港铜锣湾集团与达州高新区正式签订投资协议的消息一经公开,即惊艳四方。
达州高新区(达州日报社航拍队 摄)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为何选择达州?铜锣湾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智言简意赅:达州比较优势明显,各项政策利好交织,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就在同一天,达州市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组亮眼数据--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5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3.6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2.7亿元。克服疫情不利影响,达州服务业加快复苏崛起,有力撑起了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达州高新区(王勇 龚其明 摄)强弱补短、精准发力,服务业“质”“量”双升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支撑。服务业高质量,经济才能稳增长。推动事业发展,必须明晰方向、把握重点。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达州率先在全省作出了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战略部署。全市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金融业、数字经济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11个服务业重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强力攻坚。同时,建立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对服务业运行月调度、季分析,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高度重视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必须放大比较优势,优化发展环境,释放潜力活力,加快转型升级,让服务业真正挑起达州发展的大梁。”--聚焦结构调整,在印发《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达州市服务业提档升级三年实施方案》及各年度工作方案、《达州市新兴服务业突破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9-2021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以及政策措施。--聚焦档次提升,持续深化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传统企业进行电商化改造,积极引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聚焦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促进文商旅体康等服务业内部行业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达州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蓬勃发展。四通八达的高新区交通网路(达州日报社航拍队 摄)这些年,通过大力引进华西达州医院、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奥美德国际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极大改善。通过引进成都嘉祥、绵阳东辰、成都天立等6所学校入驻达州,全市优质教育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升华广场、罗浮广场等一批城市商圈更加成熟和繁荣,永辉超市、国美电器、家乐福、星巴克等众多知名品牌入驻达州,全市品质消费供给明显增强。巴山大峡谷和八台山景区盛装迎客,全市文旅服务供给更是迈上了新台阶。质的稳步提升必然带来量的合理增长。2019年,达州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90.39亿元,居全省第四位、7个区域中心城市第三位、川东北第一位,较2015年实现翻番,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服务业贡献了45%的经济增长、70%的新增就业、50%的税收收入,吸引了70%的投资,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夯实基础、创优环境,打响“达州服务”品牌有人说,基础牢,才能走得快、行得远。推动服务业发展尤为如此。--打牢基础,必须做大体量。服务业既要“小而精”也要“大而全”。达州细化分解服务业指标,将服务业主要指标任务纳入全市经济目标绩效考核,精准分解压实到各县(市、区)和责任部门,夯实服务业发展责任基础。加快推进一批投资“十亿级”“百亿级”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重大项目建设。位于马踏洞的达州市传媒中心建设项目(一期)(效果图)成功打造达川杨柳、通川复兴两大“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川杨柳成功创建为四川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进单位。秦巴物流园区、马踏洞金融集聚区、西南职教园区等“百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加快建设。渠县紫天大世界等17个项目进入全省服务业100个重点项目盘子,福森国际商贸中心、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22个市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吉鑫二手车交易市场跻身全国百强专业市场。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大市(卖)场集中统一收银,促进“个转企、小升规”。目前,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规(限)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046家,居7个区域中心城市第三位、川东北经济区第一位。--打牢基础,还得创优环境。营商环境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达州专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20条措施”和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的4个《实施方案》,以最大的诚意和决心,鼓励更多企业、更多项目入驻达州。在全力服务的同时,做到“无事不打扰、有事马上办”。在政策保障方面,设立50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三补三奖”(补重点、补成本、补短板、奖规模、奖贡献、奖业态),强化服务业土地供应、信贷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保障。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服务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并将服务业人才纳入硕博人才引进计划,广泛招引紧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