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
    主页 > 期刊导读 >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中的商业文化

会馆是明清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按服务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士绅会馆、科举会馆、移民会馆和商业会馆四种①。其中,商业会馆是各类会馆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多分布在商业大都市或水陆交通便利的商埠码头。社旗山陕会馆就是一所位于水路交通枢纽位置的商业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地处社旗县,古称赊旗店、赊旗镇,民间称之为“赊店”,该镇交通便利,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的潘河、赵河交汇处(图1)。据有关碑文记载,该镇至少兴起于明万历年间,发展至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最为繁盛,成为繁华的商业码头,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同时也是“万里茶路”水路转陆路的中转站(图2)。赊旗镇最为繁盛时人口约有13万,有18km长的城墙和九座城门,有72条分工细致的街道。当时的赊旗店千帆竞扬,马帮铃响,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商品交易量巨大,单药材一项月销售量就达十余万斤;八大粮行每天成交粮食二十余万斤……②。货物交易种类繁多且交易量巨大,民间有 “天下店,数赊店”的说法。 赊旗镇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商人来此经商。其中山陕商人数量最多,经营规模最大,实力也最为雄厚,他们为了更好的发展贸易,便于乾隆年间率先建立了山陕会馆以“叙乡谊、通商情、敬关公、崇忠义、安旅故、商义举”。 社旗山陕会馆是赊旗镇的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只有商业足够强大,商人才有资本和实力建造会馆,同时,会馆建造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是为了使秦晋商人在赊旗镇更好的展开商业活动,因此,会馆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商业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会馆的建筑规模与等级、建筑装饰、建筑形式,以及碑刻等,无一不散发着浓烈的商业文化气息。 1 建筑规模和等级 1.1 建筑规模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镇内闹市区,坐北朝南,南北最长约184.4m,东西最宽约63.6m,总平面近似于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9996.5m2,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图3)。山陕会馆分东西两跨院。东跨院为主区,约占会馆总面积的2/3,西跨院为管理住宿区,占会馆面积的1/3。 图1 赊店古镇略图 图2 “万里茶路”示意图 图3 社旗山陕会馆平面图 图4 社旗山陕会馆歇山顶 东跨院(主院区)建筑自南而北分三进院落布置。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琉璃照壁、悬鉴楼、钟(鼓)楼、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已毁)。中轴线两侧的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是东(西)辕门、东(西)马棚、钟(鼓)楼、东(西)廊房、药(马)王殿、东(西)腰楼、刀(印)楼(已毁)。 西跨院原设四进庭院,自南而北前两进原为接待住宿区,第三进原为私塾区;第四进为管理区兼管理人员居住区——道坊院。现仅存第四进道坊院,居于会馆西北角。道坊院东西宽13.74m,南北长21.49m,占地面积约300m2。 社旗山陕会馆建造时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据《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创建春秋楼,共有423家山陕商户参加捐资活动,捐资白银达八千零七十八两四钱四分,这个数额尚且不包括当时大部分的公议厘金的投入②。咸丰年间,春秋楼被捻军所毁,会馆大部分化为灰烬。为重振山陕会馆,赊旗镇的山陕商人发起了第二次营建活动,此时,赊旗镇的经济已走向衰落,无力重建春秋楼,但恢复了除春秋楼及附属建筑之外的其他被毁建筑,包括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东西廊房等。据《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第二次营建活动共花费八万八千七百八十八两白银。单从建造会馆花费的白银数额,就足见商人实力的雄厚。 《创建春秋楼碑记》还有记载,“……今首事诸君……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遍访匠师,集工倕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才具。然后辇山而石……第见各洛洛巩固,迥出霄汉……凭眺宇内,皆在远瞻旷览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会馆在建造过程中积聚了各方人才,延请了各方名匠,并从各地运来建筑材料,历经数年才建成,可见建造会馆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图5 社旗山陕会馆斗拱 图6 社旗山陕会馆大拜殿彩绘 图7 社旗山陕会馆琉璃制品 图8 社旗山陕会馆碑刻 1.2 建筑等级 封建社会对建筑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建筑的用材、布局、装饰等都不能逾越等级的限制。清律法规定民间建筑须采用小式建筑的做法,普通百姓建造房屋,开间不得超过三间,进深不得超过五架,不允许用彩绘装饰、琉璃瓦、歇山顶,更不允许用斗拱③。 社旗山陕会馆虽属于民间建筑,却因祭祀关公可以采用关帝庙的规格,升级为大式建筑,使歇山顶、斗拱、彩画、琉璃构件被广泛应用。 会馆辕门、钟鼓楼、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均使用歇山顶(图4)。其中大拜殿、道坊院凉亭为歇山单檐卷棚顶;辕门门楼为单檐歇山顶;药(马)王殿之座殿为重层单檐歇山顶;钟(鼓)楼、悬鉴楼、大座殿为重檐歇山顶。 会馆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除琉璃照壁和道坊院的接官亭之外,均使用斗拱,按等级不同有三踩和五踩之分,有些建筑还使用双层斗拱,如悬鉴楼三层与东西辕门的木构门楼(图5)。 会馆很多建筑室内均有彩绘,其中大拜殿与悬鉴楼最为丰富,大拜殿木构架外檐的彩绘以青绿、蓝色为主,配以沥粉贴金,正心坊表面有沥粉贴金的云龙形象,明间两大柁以大红为底,上以沥粉绘金色巨龙,同时以蓝白二色绘云气,色彩非常热烈(图6)。 会馆的琉璃制品无处不在,其中琉璃照壁的壁面由400多块彩色琉璃镶嵌而成。会馆各建筑的屋顶均有黄绿相间的菱形琉璃方心以及各种琉璃脊饰,会馆屋顶的琉璃装饰一般以绿色为底,以黄色勾勒轮廓,脊饰除黄、绿两色外,还有翠绿、孔雀蓝、枣红等颜色(图7)。 山陕商人托敬关羽之名,拔高建筑等级,仿关帝庙格局,扩大建筑规模,把社旗山陕会馆建造成大气蓬勃、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群。这首先是商人们展示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他们通过修建奢华的会馆展示其实力,使之在商业竞争者保持优势。其次,这也是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改变社会对商人的歧视,士、农、工、商这种主流的社会排名次序仍未改观。富裕起来的商人不甘心如此,他们希望通过建造气势雄伟的会馆来彰显他们的财力和实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赢得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山陕会馆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高规格的建筑等级造就了中华传统建筑的一方瑰宝,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商业文化精神同样极具历史价值。 2 碑刻 社旗山陕会馆现存的碑刻共计9块(图8)。其中有关记叙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有4块,有关记述商业道德规则的碑刻有3块。 2.1 关于会馆兴建的碑刻 记叙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为《创建春秋楼碑记》、《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碑记》、《重兴山陕会馆碑记》、《重建山陕会馆碑记》。 《创建春秋楼碑记》立于乾隆四十七年,其正面简略记载了创建春秋楼的始末,并描述了春秋楼的雄伟壮丽之姿,背面则详细记录了建春秋楼各商号的捐资数额。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其中捐资额最高者可达130两,最低者只有八百文。此碑内容反映了乾隆年间山陕商人在赊旗镇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种类等信息。 《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立于嘉庆二十二年,其中记载并评价了赊旗镇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又介绍了铸造铁旗杆的始末,而从碑文“……而我朝邑一属之所募,除共用外,独赢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也侧面反映出会馆财务管理十分严格。 《重兴山陕会馆碑记》和《重建山陕会馆碑记》立于民国十二年,其背面记录了第二次营建活动所有捐资商号的名录与捐资数额,以及建筑用项的开支情况,正面碑文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其中包含兴建会馆的原因,会馆二次兴建的原因和建设项目,会馆的经营状况等。如《重兴山陕会馆碑记》中记载“山陕经商于此,各捐资财,置买地基,创建会馆……以叙乡谊,通商情……自光绪二十年后,不惟会事不振,而且积弊难返……”,从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会馆是商人的自我管理机构,它是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联合起来的以发展商业活动为目的的组织,它的本质目的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光绪二十年后,会事不振,积弊难返,经济已经走向衰落。此外,碑刻背面的捐资名录和建馆开支情况的公示反映了会馆商务公开、诚信管理商业理念。 总之, 以上这些碑文包含了大量清代赊旗镇的商业信息,如商业规模、经商种类、商会管理模式、经营状况等,是研究赊旗镇的商业状况的重要依据,也体现了会馆商业文化的本质。 2.2 关于商业道德规则的碑刻 记叙商业道德规则的碑刻包括《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 《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立于清雍正二年,旨在统一度量衡,维护商业秩序的公平性。碑文记载:“……年来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期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往其利,內弊难除。是以……公议之后,不得按私戥秤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守,举秤禀官究治……”。从中可以看出该碑是为除戥秤不一之弊而立,它对违反规定者也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罚戏三台、禀官究治等。 图9 社旗山陕会馆装饰中的“福”字和蝙蝠图案 图10 社旗山陕会馆石雕中的钱币及算盘图样 图11 社旗山陕会馆的单坡顶建筑(左:道坊院厢房 右:西廊房) 图12 社旗山陕会馆蓄水铜池 图13 社旗山陕会馆用作商业的裙房 《公议杂货行规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年,此碑主要倡导诚信精神,对行业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如“卖货不得包用,必要实落三分,违者罚银五十两……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五十两……”这些商业规则制定于将近300年前,如今仍然适用。所有条目由商人公议后通过实行,同时报官府批准后刻在石碑上,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过载行差务》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旨在监督政府行为,维护自身权益。如碑文记载:“……即支官席片,屡经加增,日复一日……因差务繁絮,赔苦不堪……今蒙府宪恩结,着应支差事,照旧办理,毋容浮派。至于席片,始有定额:每年……恐历久加增,后不复前,故立琐珉,以为千古流传云尔”。由此可以看到此碑是过载行为了抵制官府“屡经加增”的支官席片而定制的“合约”,并明确说道,恐怕历经时间久了再增加,所以立碑为证。 这3块碑刻所记载的内容,是山陕商人“诚信为本”商业经营思想的直接展示。它们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民间商业行会制定的商业规则②,为研究清代赊旗镇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商业行为规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 3 建筑装饰 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具有浓烈的崇商意识,这种崇商意识的表达既有含蓄委婉的,如各种“福”字造型和石雕上的蝙蝠图案,琉璃照壁的十二个福字,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福,柱础上的蝙蝠造型象征“遍地是福”(图9);也有简单直白的,例如无处不在的各种算盘、钱币、帐薄造型(图10)——铁旗杆上四面镂空的钱币造型,戏台柱础的算盘造型,石牌坊上凤麒斗图案中的钱串,大拜殿前八字墙石雕的“压胜钱”,大拜殿月台望柱上的狮子踏钱串,大拜殿北檐明间额坊所雕博古架上的钱串造型,大座殿雀替的算盘造型,大拜殿前檐雀替的麒麟蹬钱串,东西陪殿的“光绪通宝”造型和如意钱串雕饰等。还有会馆山门前两只狮子相戏绣球,绣球上饰通钱纹。西廊房檐下的木雕额枋,一只雕花几案的两旁,左侧是钱串,右侧是算盘。还有大拜殿柱础上的石雕“刘海戏金蟾”,民间流传刘海撒金钱的故事,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 这些装饰代表了商人们对财富的热切期盼,它们借助会馆建筑的装饰被表达出来,营造出了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 4 其他建筑要素 4.1 单坡顶 会馆东西廊房及道坊院厢房均采用单坡顶的形式(图11)。单坡顶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后墙借助于其他墙体,屋顶贴于墙体上;另一种则完全独立,正脊后有一小段坡,正脊与后檐做法与双坡顶相同④。社旗山陕会馆的单坡顶属于后一种正脊后有一小段坡的单坡顶形式。 东西廊房位于会馆悬鉴楼北部中院的东西两侧,是封建时期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观戏的包厢。廊房分作两层,通高8.56m,单檐绿琉璃剪边硬山屋顶。面阔十三间,进深三椽,3.48m,其中长坡深两椽,2.46m,短坡深一椽,1.38m。屋面的四条垂脊将廊房的通间屋面分成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正中都前坡都设黄绿相间的菱形琉璃方心。 道坊院厢房也为单坡顶,其面阔五间,进深三椽,其中长坡深两椽,1.92m,短坡深一椽,0.9m。屋面为布瓦绿琉璃剪边,南部各檩出挑,形成悬山顶,北部则做成硬山式。 单坡顶不仅代表了秦晋的地域文化,也代表了商业文化—— “水”是财富的象征,一面坡的屋顶可以使雨水流向自家院内,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表达了商人对财富的期盼。 4.2 铜池 在会馆主殿大拜殿和大座殿之间设甬道相连通,甬道两侧各设置了一个蓄水的铜池,甬道东侧的铜池东西长3.23m,南北宽2.42m,甬道西侧的铜池东西长3.31m,南北宽2.42m。两铜池深86cm,青砖砌壁,白色方石铺底,池壁下部砌了一排水孔,既可以在雨季方便排水,又可以在干旱的时候堵上塞子蓄水防火(图12)。此外,铜池蓄水的深层的含义同样是代表着财富的储存。 4.3 商业裙房 社旗山陕会馆建造时虽用地较为紧张,但仍在会馆周围留出场地建造裙房用作商铺。现存的店铺多经营火纸、香烛等祭祀用品,以满足香客初一、十五进庙拜祭之需。在山陕会馆建造之初,为商贸活动设置了专属场地,结合关羽的祭礼,发展成为了当地定期的庙会集市,每逢关羽诞辰等祭日,便会有庙会集市,成为当地农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图13)。 会馆中的单坡顶、铜池等建筑形式的运用寄托了商人希冀财源广进的美好愿望,而裙房等商业活动用地的设立则是商业文化的直观体现。 结语 秦晋商人通过建造规模宏大、等级较高的山陕会馆来满足他们在赊旗镇商业活动的需求,也借助会馆展示其实力、提升其社会地位。他们将浓烈的崇商意识赋予到建筑中,并且在会馆中设立碑刻,用以明确商业规则、公开财务支出和纪念会馆的营建活动等。社旗山陕会馆是赊旗镇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建筑、装饰和碑刻中包含了大量的商业文化信息,对社旗山陕会馆商业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资料来源: 图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社旗山陕会馆》:113; 图2、图4:社旗县文物旅游局; 图3:作者自绘; 图13右: _jpg. html?prd=so_tupian;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注释 (1) 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 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 赊店.郑州:大象出版中心,2005。 (3) 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 (4) 左满常,渠滔,王放.河南民居.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11。 会馆是明清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按服务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士绅会馆、科举会馆、移民会馆和商业会馆四种①。其中,商业会馆是各类会馆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多分布在商业大都市或水陆交通便利的商埠码头。社旗山陕会馆就是一所位于水路交通枢纽位置的商业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地处社旗县,古称赊旗店、赊旗镇,民间称之为“赊店”,该镇交通便利,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的潘河、赵河交汇处(图1)。据有关碑文记载,该镇至少兴起于明万历年间,发展至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最为繁盛,成为繁华的商业码头,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同时也是“万里茶路”水路转陆路的中转站(图2)。赊旗镇最为繁盛时人口约有13万,有18km长的城墙和九座城门,有72条分工细致的街道。当时的赊旗店千帆竞扬,马帮铃响,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商品交易量巨大,单药材一项月销售量就达十余万斤;八大粮行每天成交粮食二十余万斤……②。货物交易种类繁多且交易量巨大,民间有 “天下店,数赊店”的说法。 赊旗镇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商人来此经商。其中山陕商人数量最多,经营规模最大,实力也最为雄厚,他们为了更好的发展贸易,便于乾隆年间率先建立了山陕会馆以“叙乡谊、通商情、敬关公、崇忠义、安旅故、商义举”。 社旗山陕会馆是赊旗镇的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只有商业足够强大,商人才有资本和实力建造会馆,同时,会馆建造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是为了使秦晋商人在赊旗镇更好的展开商业活动,因此,会馆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商业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会馆的建筑规模与等级、建筑装饰、建筑形式,以及碑刻等,无一不散发着浓烈的商业文化气息。 1 建筑规模和等级 1.1 建筑规模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镇内闹市区,坐北朝南,南北最长约184.4m,东西最宽约63.6m,总平面近似于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9996.5m2,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图3)。山陕会馆分东西两跨院。东跨院为主区,约占会馆总面积的2/3,西跨院为管理住宿区,占会馆面积的1/3。 图1 赊店古镇略图 图2 “万里茶路”示意图 图3 社旗山陕会馆平面图 图4 社旗山陕会馆歇山顶 东跨院(主院区)建筑自南而北分三进院落布置。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琉璃照壁、悬鉴楼、钟(鼓)楼、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已毁)。中轴线两侧的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是东(西)辕门、东(西)马棚、钟(鼓)楼、东(西)廊房、药(马)王殿、东(西)腰楼、刀(印)楼(已毁)。 西跨院原设四进庭院,自南而北前两进原为接待住宿区,第三进原为私塾区;第四进为管理区兼管理人员居住区——道坊院。现仅存第四进道坊院,居于会馆西北角。道坊院东西宽13.74m,南北长21.49m,占地面积约300m2。 社旗山陕会馆建造时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据《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创建春秋楼,共有423家山陕商户参加捐资活动,捐资白银达八千零七十八两四钱四分,这个数额尚且不包括当时大部分的公议厘金的投入②。咸丰年间,春秋楼被捻军所毁,会馆大部分化为灰烬。为重振山陕会馆,赊旗镇的山陕商人发起了第二次营建活动,此时,赊旗镇的经济已走向衰落,无力重建春秋楼,但恢复了除春秋楼及附属建筑之外的其他被毁建筑,包括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东西廊房等。据《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第二次营建活动共花费八万八千七百八十八两白银。单从建造会馆花费的白银数额,就足见商人实力的雄厚。 《创建春秋楼碑记》还有记载,“……今首事诸君……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遍访匠师,集工倕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才具。然后辇山而石……第见各洛洛巩固,迥出霄汉……凭眺宇内,皆在远瞻旷览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会馆在建造过程中积聚了各方人才,延请了各方名匠,并从各地运来建筑材料,历经数年才建成,可见建造会馆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图5 社旗山陕会馆斗拱 图6 社旗山陕会馆大拜殿彩绘 图7 社旗山陕会馆琉璃制品 图8 社旗山陕会馆碑刻 1.2 建筑等级 封建社会对建筑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建筑的用材、布局、装饰等都不能逾越等级的限制。清律法规定民间建筑须采用小式建筑的做法,普通百姓建造房屋,开间不得超过三间,进深不得超过五架,不允许用彩绘装饰、琉璃瓦、歇山顶,更不允许用斗拱③。 社旗山陕会馆虽属于民间建筑,却因祭祀关公可以采用关帝庙的规格,升级为大式建筑,使歇山顶、斗拱、彩画、琉璃构件被广泛应用。 会馆辕门、钟鼓楼、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均使用歇山顶(图4)。其中大拜殿、道坊院凉亭为歇山单檐卷棚顶;辕门门楼为单檐歇山顶;药(马)王殿之座殿为重层单檐歇山顶;钟(鼓)楼、悬鉴楼、大座殿为重檐歇山顶。 会馆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除琉璃照壁和道坊院的接官亭之外,均使用斗拱,按等级不同有三踩和五踩之分,有些建筑还使用双层斗拱,如悬鉴楼三层与东西辕门的木构门楼(图5)。 会馆很多建筑室内均有彩绘,其中大拜殿与悬鉴楼最为丰富,大拜殿木构架外檐的彩绘以青绿、蓝色为主,配以沥粉贴金,正心坊表面有沥粉贴金的云龙形象,明间两大柁以大红为底,上以沥粉绘金色巨龙,同时以蓝白二色绘云气,色彩非常热烈(图6)。 会馆的琉璃制品无处不在,其中琉璃照壁的壁面由400多块彩色琉璃镶嵌而成。会馆各建筑的屋顶均有黄绿相间的菱形琉璃方心以及各种琉璃脊饰,会馆屋顶的琉璃装饰一般以绿色为底,以黄色勾勒轮廓,脊饰除黄、绿两色外,还有翠绿、孔雀蓝、枣红等颜色(图7)。 山陕商人托敬关羽之名,拔高建筑等级,仿关帝庙格局,扩大建筑规模,把社旗山陕会馆建造成大气蓬勃、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群。这首先是商人们展示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他们通过修建奢华的会馆展示其实力,使之在商业竞争者保持优势。其次,这也是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改变社会对商人的歧视,士、农、工、商这种主流的社会排名次序仍未改观。富裕起来的商人不甘心如此,他们希望通过建造气势雄伟的会馆来彰显他们的财力和实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赢得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山陕会馆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高规格的建筑等级造就了中华传统建筑的一方瑰宝,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商业文化精神同样极具历史价值。 2 碑刻 社旗山陕会馆现存的碑刻共计9块(图8)。其中有关记叙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有4块,有关记述商业道德规则的碑刻有3块。 2.1 关于会馆兴建的碑刻 记叙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为《创建春秋楼碑记》、《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碑记》、《重兴山陕会馆碑记》、《重建山陕会馆碑记》。 《创建春秋楼碑记》立于乾隆四十七年,其正面简略记载了创建春秋楼的始末,并描述了春秋楼的雄伟壮丽之姿,背面则详细记录了建春秋楼各商号的捐资数额。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其中捐资额最高者可达130两,最低者只有八百文。此碑内容反映了乾隆年间山陕商人在赊旗镇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种类等信息。 《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立于嘉庆二十二年,其中记载并评价了赊旗镇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又介绍了铸造铁旗杆的始末,而从碑文“……而我朝邑一属之所募,除共用外,独赢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也侧面反映出会馆财务管理十分严格。 《重兴山陕会馆碑记》和《重建山陕会馆碑记》立于民国十二年,其背面记录了第二次营建活动所有捐资商号的名录与捐资数额,以及建筑用项的开支情况,正面碑文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其中包含兴建会馆的原因,会馆二次兴建的原因和建设项目,会馆的经营状况等。如《重兴山陕会馆碑记》中记载“山陕经商于此,各捐资财,置买地基,创建会馆……以叙乡谊,通商情……自光绪二十年后,不惟会事不振,而且积弊难返……”,从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会馆是商人的自我管理机构,它是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联合起来的以发展商业活动为目的的组织,它的本质目的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光绪二十年后,会事不振,积弊难返,经济已经走向衰落。此外,碑刻背面的捐资名录和建馆开支情况的公示反映了会馆商务公开、诚信管理商业理念。 总之, 以上这些碑文包含了大量清代赊旗镇的商业信息,如商业规模、经商种类、商会管理模式、经营状况等,是研究赊旗镇的商业状况的重要依据,也体现了会馆商业文化的本质。 2.2 关于商业道德规则的碑刻 记叙商业道德规则的碑刻包括《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 《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立于清雍正二年,旨在统一度量衡,维护商业秩序的公平性。碑文记载:“……年来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期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往其利,內弊难除。是以……公议之后,不得按私戥秤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守,举秤禀官究治……”。从中可以看出该碑是为除戥秤不一之弊而立,它对违反规定者也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罚戏三台、禀官究治等。 图9 社旗山陕会馆装饰中的“福”字和蝙蝠图案 图10 社旗山陕会馆石雕中的钱币及算盘图样 图11 社旗山陕会馆的单坡顶建筑(左:道坊院厢房 右:西廊房) 图12 社旗山陕会馆蓄水铜池 图13 社旗山陕会馆用作商业的裙房 《公议杂货行规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年,此碑主要倡导诚信精神,对行业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如“卖货不得包用,必要实落三分,违者罚银五十两……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五十两……”这些商业规则制定于将近300年前,如今仍然适用。所有条目由商人公议后通过实行,同时报官府批准后刻在石碑上,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过载行差务》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旨在监督政府行为,维护自身权益。如碑文记载:“……即支官席片,屡经加增,日复一日……因差务繁絮,赔苦不堪……今蒙府宪恩结,着应支差事,照旧办理,毋容浮派。至于席片,始有定额:每年……恐历久加增,后不复前,故立琐珉,以为千古流传云尔”。由此可以看到此碑是过载行为了抵制官府“屡经加增”的支官席片而定制的“合约”,并明确说道,恐怕历经时间久了再增加,所以立碑为证。 这3块碑刻所记载的内容,是山陕商人“诚信为本”商业经营思想的直接展示。它们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民间商业行会制定的商业规则②,为研究清代赊旗镇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商业行为规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 3 建筑装饰 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具有浓烈的崇商意识,这种崇商意识的表达既有含蓄委婉的,如各种“福”字造型和石雕上的蝙蝠图案,琉璃照壁的十二个福字,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福,柱础上的蝙蝠造型象征“遍地是福”(图9);也有简单直白的,例如无处不在的各种算盘、钱币、帐薄造型(图10)——铁旗杆上四面镂空的钱币造型,戏台柱础的算盘造型,石牌坊上凤麒斗图案中的钱串,大拜殿前八字墙石雕的“压胜钱”,大拜殿月台望柱上的狮子踏钱串,大拜殿北檐明间额坊所雕博古架上的钱串造型,大座殿雀替的算盘造型,大拜殿前檐雀替的麒麟蹬钱串,东西陪殿的“光绪通宝”造型和如意钱串雕饰等。还有会馆山门前两只狮子相戏绣球,绣球上饰通钱纹。西廊房檐下的木雕额枋,一只雕花几案的两旁,左侧是钱串,右侧是算盘。还有大拜殿柱础上的石雕“刘海戏金蟾”,民间流传刘海撒金钱的故事,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 这些装饰代表了商人们对财富的热切期盼,它们借助会馆建筑的装饰被表达出来,营造出了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 4 其他建筑要素 4.1 单坡顶 会馆东西廊房及道坊院厢房均采用单坡顶的形式(图11)。单坡顶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后墙借助于其他墙体,屋顶贴于墙体上;另一种则完全独立,正脊后有一小段坡,正脊与后檐做法与双坡顶相同④。社旗山陕会馆的单坡顶属于后一种正脊后有一小段坡的单坡顶形式。 东西廊房位于会馆悬鉴楼北部中院的东西两侧,是封建时期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观戏的包厢。廊房分作两层,通高8.56m,单檐绿琉璃剪边硬山屋顶。面阔十三间,进深三椽,3.48m,其中长坡深两椽,2.46m,短坡深一椽,1.38m。屋面的四条垂脊将廊房的通间屋面分成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正中都前坡都设黄绿相间的菱形琉璃方心。 道坊院厢房也为单坡顶,其面阔五间,进深三椽,其中长坡深两椽,1.92m,短坡深一椽,0.9m。屋面为布瓦绿琉璃剪边,南部各檩出挑,形成悬山顶,北部则做成硬山式。 单坡顶不仅代表了秦晋的地域文化,也代表了商业文化—— “水”是财富的象征,一面坡的屋顶可以使雨水流向自家院内,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表达了商人对财富的期盼。 4.2 铜池 在会馆主殿大拜殿和大座殿之间设甬道相连通,甬道两侧各设置了一个蓄水的铜池,甬道东侧的铜池东西长3.23m,南北宽2.42m,甬道西侧的铜池东西长3.31m,南北宽2.42m。两铜池深86cm,青砖砌壁,白色方石铺底,池壁下部砌了一排水孔,既可以在雨季方便排水,又可以在干旱的时候堵上塞子蓄水防火(图12)。此外,铜池蓄水的深层的含义同样是代表着财富的储存。 4.3 商业裙房 社旗山陕会馆建造时虽用地较为紧张,但仍在会馆周围留出场地建造裙房用作商铺。现存的店铺多经营火纸、香烛等祭祀用品,以满足香客初一、十五进庙拜祭之需。在山陕会馆建造之初,为商贸活动设置了专属场地,结合关羽的祭礼,发展成为了当地定期的庙会集市,每逢关羽诞辰等祭日,便会有庙会集市,成为当地农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图13)。 会馆中的单坡顶、铜池等建筑形式的运用寄托了商人希冀财源广进的美好愿望,而裙房等商业活动用地的设立则是商业文化的直观体现。 结语 秦晋商人通过建造规模宏大、等级较高的山陕会馆来满足他们在赊旗镇商业活动的需求,也借助会馆展示其实力、提升其社会地位。他们将浓烈的崇商意识赋予到建筑中,并且在会馆中设立碑刻,用以明确商业规则、公开财务支出和纪念会馆的营建活动等。社旗山陕会馆是赊旗镇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建筑、装饰和碑刻中包含了大量的商业文化信息,对社旗山陕会馆商业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资料来源: 图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社旗山陕会馆》:113; 图2、图4:社旗县文物旅游局; 图3:作者自绘; 图13右: _jpg. html?prd=so_tupian;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注释 (1) 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 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 赊店.郑州:大象出版中心,2005。 (3) 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 (4) 左满常,渠滔,王放.河南民居.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