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影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优化路径

在现代传媒业日趋发达的今天,影像作为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特征也逐渐确立,当摄影实践成为影像的生产环节,传播成为销售的模式,影像的阅读与观看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时,影像就成为了一个产业。[1]影像以其客观记录性,机械复制性,传播便捷性,媒介融合性,大众参与性等属性优势迅速成为当代文化中最为活跃和最主要的角色,并作为现代背景下商业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文化与商业之间充当着牢固的纽带,表现出极大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成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兴起以及大众文化的广泛参与,中国影像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不断发生着剧烈与深刻的历史转变,如今,科技和意识不断更新,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中国影像文化产业也逐渐走上快车道并不断提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影像文化产业,需要尽快澄清认识,理清思路,并寻找到恰当的推进路径。

一、趋势与机遇

如今,摄影已由传统银盐时代全面进入到数字影像时代,并以其良好的媒介融合性几乎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在商业人像、商业广告、新闻媒体、艺术收藏、文化娱乐、器材用品等方面形成多元多维多层次发展的产业格局。在科技和文化的推动下,影像文化产业正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与变革,也因此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产业总体持续增长

影像良好的融合性以及与传媒业的紧密关系,使影像在媒体转型期快速融入新媒体而获得极大发展,成为融媒体时代最活跃的视觉媒介,并借助传媒产业和新媒体产业的持续增长而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除在调结构和培育新动能中担负引擎作用以外,在“十三五”规划中还被视为战略性产业而获得优先和重点发展政策支持,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强国”号召,中国文化产业逐渐走上快车道并不断提速,这意味着影像可以搭乘媒体融合和国家政策的两趟顺风车而稳步发展。

(二)行业进入调整与细分阶段

网络发展和大众多元文化的需求,使影像行业被相馆和影楼控制的垄断局面得以打破,在原有格局基础上,诞生了众多的线上工作室和自由从业者。在“互联网+”的引擎推动下,影像在传统线性单一产业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向网络新媒体的多元模式发展,网络和新媒体营销成常态,线上线下结合成行业新标准。[3]在垂直化与专业化的基础上,个性化与人群定位的细分模式将开启,定制服务逐渐取代模式化生产,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这为中国影像产业的拓展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改革的契机。

(三)消费向大众化市场全面扩展

影像大众化进程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与潜在市场预示大众将成为未来影像消费的主体。大众影像消费除了在婚纱人像、文化娱乐、传媒资讯、器材用品等方面继续作为消费主流外,还将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影像艺术消费中成为未来的主流,对此行内人士已有所关注。如今中国已成为互联网消费大国,2015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达12.8亿台,超过90%,且不断普及,读图消费已成趋势。中国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都将为中国影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

(四)影像输出消费由相机向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转移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微电子设备摄影技术的大幅提升,手机摄影技术已与民用数码相机不相上下并直追单反,大众纷纷转向更为便携的智能手机等通讯设备获取影像,[4]微型数码相机消费逐年下滑,许多相机制造商和销售商纷纷倒闭和破产,连百年品牌尼康公司也不得不裁员和关闭部分工厂。这种现象已得到中国手机企业和技术行业的广泛关注,华为老总任正非说:“华为错过了语音时代,错过了数据时代,华为不能再错过图像时代。”如今,中国华为、OPPO、小米等智能手机品牌和大疆无人机技术在影像输出方面已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发展,并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这将改变日本数码相机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有望成为未来大众影像输出设备的生产方而占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五)影像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凸现并更迭加速

当前正处于影像新技术新产业快速更迭的时期,数字技术不断更新,数码相机不断升级,智能手机摄影不断提升,便携可穿戴电子设备不断出现,无人机航拍技术广泛运用,机器人新闻采编已成现实,图像处理软件推陈出新,图片搜索已成趋势。影像产业开始由单一的静态图片使用不断向具有全方位视听效果的影像运用扩展,并将在融媒体、流媒体、浸媒体、全媒体、VR、AR等新媒体概念和技术运用中价值凸显且不断延伸,这将为影像文化产业拓展升级产生无限可能。